隨著Instagram十歲生日,臉書Facebook等主流海外社交媒體。從粉絲團觸及紅利大好,到著重廣告成效,直到近年貼文創意大放異彩。這些階段的變化,一段段顯示每個時期上海外營銷人追逐的重點。但當關注的重點或者說是追逐的紅利,開始回到貼文的內容或創意時,某種程度也象征此社群平臺走入成熟期。身為海外社媒小編的我們,又會有什么新的挑戰呢?
|
第一:流量,有燒錢的困擾
首先是社群經營上,圈粉的難度只會越來越高。主要原因來自于平臺機制的下修,貼文的自然觸及率越來越低。當觸及率變差,引流的流量必然低落。即便透過付費廣告去推廣,也面臨廣告競價比五年前還貴的情況。不論是自然觸及或付費廣告,流量取得成本或自然觸及人數只會越加困難。
若想拉大觸及與引流,付費燒錢已是社群常態。所以,流量有燒錢之困。
第二:內容,有“急”“難”之困
海外社交媒體運營的重要基礎,是來自小編策劃的內容。算法調降自然觸及一事,就像熱力學的熵增定理,只會更糟不會變好,一去不回。認清算法的趨勢箭頭后,讓我們暫時別管算法有無紅利了。因為優質內容,反而一直在社群中扮演影響擴散或轉換的驅動因子。
社群內容的創意,近年融入許多面向的元素而發揮淋漓盡致。像是諸多公部門社群,運用時事、迷因、跟風…等手法,屢屢創造社群高聲量。從Anker、xiaomi、tiktok…許多大大小小企業的海外社媒官方帳號更具有人味、創意與生命力。然而,這現象讓整個海外市場上的「社群生命周期(Life Cycle)」走向成熟期了。此時的小編,遭遇「邊際效益(Marginal Effect)」的情況將更為嚴重!換句話說,高擴散的創意,將比以往更加困難。
不僅于止,海外社媒運營的小編可能在企業中常扮演三頭六臂的千手觀音,還必須在有限時間內產出內容。黑五來了,復活節來了,就必須緊扣時事。有些品牌更存在一些偶像包袱或領導的傳統偏好,讓運營小便發揮上有所限制。心中的苦澀,是有口難言了。
第三:人員,有現實之困
另外,還有一個現實面的情況是單位編制上的問題。企業若要真正做好社群經營的話,海外運營的工作項目其實至少要有兩到三個人的編制才完整,協助在營銷策劃、創意發想、視覺設計、多媒體影音…等領域。如果是自媒體類型的社群,Podcast也是一項新的任務。
在一般企業大多數很可能只安排一個人的編制,就要做四、五個粉絲專頁與IG,搞不好還要同時找找KOL,這種情況是很難有什么耀眼之作。另外,人員配比也隨著品牌在營銷策略上有不同的社群用法。如果是把海外本土社群視為銷售轉換的渠道時,心力放在創意發想的浪漫就是一種浪費。
因為企業要的是如何快速變現,不是花時間跟粉絲交心。尤其是2020年起,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經濟影響,相信不少海外社交媒體運營朋友會面臨不少這方面的壓力。
運營啊,人在囧途該怎么辦?
面對流量、內容與編制的困境,建議社群運營從理解品牌在未來的營銷策略后做因應與調整。如果品牌體質日趨穩健,透過社群經營達到強化與粉絲之間的關系,就更值得投入,尤其是私域流量這一塊的經營。
“企業的護城河是品牌,而社群時代下的品牌護城河,就是社群!
如果品牌走入2021年時生存不穩的話,以企業經營最基本原則就是「生存」。
如何在社群中取得銷售變現的能力,就是企業的當務之急。
而這也會是海外社媒運營在社群上的新挑戰,強化銷售轉換力為你的品牌社群即刻求援。
(來源:造新BEYONDNEXT)